在1949年初,我军的主力部队根据数字番号划分为四大野战军。这四大野战军,虽然名义上是1949年才正式成立的,但它们的前身早在1947年就已经逐步成型,分别是西北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、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。每支野战军在自己所辖的战区内,基本上都承担了独立作战的重要战略任务,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,各自面对的敌人也各有不同的困难和挑战。那么,四大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究竟遭遇了哪些强敌?哪一支野战军的战斗最为艰难呢?让我们逐一了解。
首先来看西北野战军。西野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内,直到1949年“三大战役”爆发之前,西北地区的战斗主要围绕陕西展开。但随着1949年国民党对西北的战略反攻开始,西北野战军迅速调集30万大军,跨越陕甘宁青新五省,展开大规模反击。西北野战军的敌人分为三大阵营:一是由胡宗南领导的中央军集团,兵力约24万人;二是青海的马步芳、马继援集团(统称“青马”)以及宁夏的马鸿逵军事集团(“宁马”),两者的总兵力超过15万。尽管西北的敌军在硬实力上可能不如其他战区的敌人强大,但考虑到西北我军的起步较晚,装备较差,仍能在短短三年内成功牵制近40万国军,并最终歼灭青宁两马,已实属不易。
展开剩余67%接下来是中原野战军。中野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,涉及华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等多个战略要地。白崇禧领导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及其所属部队,成为中原野战军面临的最大威胁。华中剿总的核心是由桂系部队组成,此外还有宋希濂兵团(后期由钟彬接管)、黄维兵团(后调往淮海战场)以及一些地方部队,兵力总计约35万人。虽然这些敌军并不是最精锐的部队,但由于大别山的复杂地形和中野的战术受限,在白崇禧的围剿战略下,1947年至1948年间,中原野战军一度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,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。
华东野战军,源自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,地处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,面对的敌人力量异常庞大。华东野战军长期遭受敌军的围剿,几乎每一次战斗都异常惨烈。敌人所调集的徐州剿总兵力超过60万,给华东野战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华东野战军所面对的国民党主力部队编号众多,战斗也异常艰难,其中包括张灵甫指挥的整编74师、邱清泉指挥的第5军、李弥指挥的整编第8师、黄百韬指挥的整编25师、胡琏指挥的整编第11师(即著名的王牌18军)以及王耀武的74军。这些部队在战场上屡次遭遇华东野战军的强大攻势,最终大多被歼灭。华东野战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,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,逐渐将自己打造成了仅次于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,取得了显著的战略地位。
最后,来看东北野战军。作为四大野战军中最强劲的存在,东北野战军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占据着核心地位。面对的敌人是由卫立煌指挥的东北国民党军,兵力一度达到近60万。东北剿总的著名指挥官廖耀湘,统率的第9兵团拥有两支“五星级”主力部队,对东北解放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。除却这些王牌部队,还有71军、52军和新7军等国民党的劲旅。然而,东北野战军凭借1947年后在江北的迅速发展,很快在兵力上超越敌军,最终形成了2比1的压倒性优势。特别是在炮兵实力上,东北解放军远远超过敌人,国民党军最终在三大战役的第一波攻击中遭受重创,东北也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战略区域。
四大野战军各自在不同战区中承担了不同的战略任务,面对的敌人实力各异,但无论是在战术创新、兵力调动,还是在战斗中体现出的坚韧与勇气,都无不展示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成就。
发布于:天津市